新聞資訊
news齊魯大地,沃野千里。一條串聯膠東半島經濟圈、魯南經濟圈與中原經濟區的交通大動脈即將崛起——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及其所屬單位,聯合濟寧市地方企業投資建設的濟寧至商丘高速公路嘉祥至金鄉段項目(下文簡稱濟商高速),錨定“交通強國”戰略,以“央地合作共建”模式為突破口,以黨建引領項目建設,借改革破解管理壁壘,用科技激活建設動能,以擔當踐行央企使命,傾力打造“創新、綠色、數智、融合”的交通強國標桿工程,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濟商高速作為山東省“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是膠東半島經濰坊、濟寧、商丘的重要運輸通道。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濟寧與中原地區乃至長江經濟帶的通行能力,成為膠東半島經濟圈、魯南經濟圈、中原經濟區的便捷快速通道,對改善魯西南交通出行條件、完善山東省高速公路網絡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黨建引領:鑄魂強基,激活協同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濟商高速作為國有企業控股建設項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工程建設的強大推動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開路先鋒”精神,以“黨建+”模式深化黨建融合創效,以“紅色引擎”激發攻堅克難內生動力,賦能項目建設。
——“黨建+融合發展”,聚合力促提升。黨支部創新文化賦能實踐,將中國能建“真抓實干、馬上就辦”的企業作風與濟寧市“走在前勇爭先”的實干精神深度融合并實現同頻共振,通過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助推股東雙方打破理念壁壘,形成“目標同向、行動同步”的工作格局,讓紅色基因成為央地協同、工程建設的“黏合劑”。
——“黨建+工程攻堅”,解難題提質效。讓黨旗飄揚在建設一線是濟商高速的基本遵循。黨支部設立黨員示范崗、組建黨員先鋒隊、劃分黨員責任區,以帶頭攻堅和嚴督實導確保建設任務落地見效,讓黨建引領真正轉化為看得見的建設成果。在土源緊缺破解、技術難題攻關等“硬骨頭”任務面前,黨員干部主動下沉駐扎一線,他們沖鋒在前,成為破解項目難點堵點的“尖刀力量”,推動項目1個月實現主線全部清表、重點控制性工程——新萬福河特大橋主跨提前4個月順利合龍、1年內實現瀝青攤鋪等佳績,創造了“濟商速度”。
——“黨建+隊伍建設”,強關愛謀發展。黨支部注重提升員工的綜合能力,致力于打造學習型組織,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一是強“充電”。開設“每周一學”“濟商云學習”等平臺,以骨干領學、分享互學、交流研學等多種形式,讓員工時刻“充電”。二是強“培養”。以系統培訓、交流培養、輪崗實踐等方式,開展差異化、高效化、系統化的員工能力培養。三是強“警示”。以參觀警示教育基地、講廉政黨課、觀看教育片等形式,開展廉政教育,建立廉政檔案,打造廉潔隊伍,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四是強“關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建立員工活動室和運動場等,組織開展關愛老人、看望留守兒童等志愿服務活動,將企業關愛傳送給廣大人民群眾。
管理革新:破壁融合,塑造央地合作新范式
濟商高速是由多元股東合作投資建設的項目,采用?“央企+地方國企”各占50%股權的平股模式,雖資源整合高效,卻直面管理權責均衡、文化理念融合、治理體系協同等多重挑戰。
“平股不是‘平均’,合作要做‘乘法’。”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濟商濟寧公司副總經理何金成的話點明關鍵。在濟商高速,投資項目建設的企業雙方本著公平、誠信、共贏的合作理念,以葛洲壩企業治理體系為基礎,結合項目屬地實際,經過多次研討、歸納、總結,創新構建起“4+1”決策系統+制度體系+大監督系統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框架(“4”指公司股東會、董事會、辦公會、黨支部委員會,“1”指公司領導審批),實現了決策科學化、運行規范化、監督管理化。同時項目公司積極踐行政府實施機構的指導意見,在充分尊重各方核心利益的基礎上,以高效通暢的溝通協調機制彌合分歧,找到最大公約數,形成政府實施機構、建設、設計、監理和施工等單位“五位一體”的管理態勢,達成思想一致、目標一致和行動一致的效果。
濟商高速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地方的資源、溝通優勢,與央企高效低成本融資、管理精細化進行優勢互補,及時、精準化解與項目涉及相關方的矛盾,全面保障建設環境穩定,規范項目管理,助推項目建設,最終實現價值創造、合作共贏。“管理的核心是‘求同存異’。”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濟商濟寧公司董事長常勝解釋道,“例如在技術管理上,我們充分發揮央企的科技創新能力;而在征地拆遷工作中,則充分依托地方股東的‘鄉賢協調’模式,同時讓央企的融資與管理優勢,與地方的資源與地域優勢形成‘化學反應’,真正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科技賦能:智引未來,樹立智慧建造新標桿
走進濟商高速智慧管控中心,一塊實時刷新數據的大屏引人注目——這是項目打造的“智慧工地”管理中樞。通過互聯網+、物聯網、AI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現了“工程物聯一張網、監控一塊屏、安全一張圖”的全周期可視化管理,為工程建設裝上了“智慧大腦”。
“技術創新讓工程建設的精度和效率得到雙重提升。”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濟商濟寧公司總工程師陳剛介紹道。在路面施工中,3D智能攤鋪系統實現無樁化作業,精度控制在±2毫米,大幅節省了人工成本,單日最大攤鋪量達2.3公里,創下魯南地區高速公路施工新紀錄;在新萬福河特大橋建設中,智能溫控系統精準捕捉環境數據,選擇凌晨低溫時段開展2000余方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最終實現395米主橋零誤差合龍,為大跨度橋梁施工提供了可借鑒的“智能方案”。
“我們無人機自動巡航技術的實踐創新應用,是智能化施工的新趨勢,也展現了科技創新在現代工程建設中的巨大潛力。”濟商濟寧公司技術質量環保部鄧經祥介紹道。濟商高速引入了無人機自動巡航技術,通過三維規劃設定任務航線,遠程常規化高頻次自動巡邏作業,高精度測繪及多種安防、巡檢作業,實現了對施工現場的全方位、多層次掃描,為指揮決策提供實時、準確的信息支持,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在“交通強國”和“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濟商高速積極聚焦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成功將建筑垃圾、礦渣轉化為路基材料,累計節約石料上萬噸,減少碳排放近千噸。同時,項目大力推進“零碳服務區”建設,實現綠色能源自發自用,并超前深耕“光伏+邊坡”“光伏+服務區”“光伏+匝道圈”“光伏+收費站”等融合應用場景,以新質生產力為更多項目的高科技綠色發展創建了可復制的“濟商模板”。
品質鑄魂:精益求精,鍛造百年品質新典范
“路基平整度誤差不超5毫米,橋梁伸縮縫高差控制在2毫米內。”這是濟商高速立下的“鐵律”,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對“百年工程”生命線的極致守護。
濟商高速堅持?全過程嚴控,筑牢質量根基。項目構建起“全過程質量管控”閉環體系,嚴守材料準入“鐵閘門”,對鋼材、水泥等核心建材實行“一票否決制”,從源頭上杜絕質量隱患;工序創新上推行“三檢制+第三方飛檢”雙保險,數據實時上傳智慧平臺,杜絕“人情驗收”;工藝優化上引入“水凝膜養護法”,使混凝土強度達標率從95%躍升至100%,以毫米級精度筑牢工程品質根基。
“建設期的每一分精打細算,都是運營期的收益源泉。”這正是濟商濟寧公司堅持全周期管控的深層邏輯。項目建設過程中,始終踐行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公司“投建營一體化”理念,強化過程投資管控,通過“先控后轉”過程壓降總額,以“轉投”方式為企業實現利潤回流,為項目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擔當致遠:惠澤民生,繪就區域發展新圖景
“以前去金鄉賣大蒜,要繞路多走40公里,濟商高速通了我們能多賺20%。”嘉祥縣蒜農王大叔代表沿線百姓道出了對濟商高速的熱切期盼。
這條民眾期盼的高速不僅是交通線,更是民生線。據了解,濟商高速在就業幫扶上優先聘用沿線村民,累計培訓焊工、電工等技能人才300余人,帶動500余個家庭增收。同時在服務區規劃“魯南特產館”,助力金鄉大蒜、嘉祥石雕等特產走向全國;在生態保護上,為保護沿線農田灌溉渠,專門架設渡槽,確保“施工不影響春耕”,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
對區域發展而言,濟商高速的意義更不止于此。通車后,濟寧到商丘車程將從2.5小時縮至1.5小時,成為連接膠東半島經濟圈、魯南經濟圈與中原經濟區的“黃金通道”。在路網上將補充山東省“九縱五橫一環七射”高速網,讓魯南地區更快接入國家主干線;在產業上將推動濟寧與商丘產業互補,帶動沿線GDP增長;在文旅上將串聯三孔、水泊梁山、商丘古城等景點,形成“魯西南文旅走廊”。
?夕照鎏金,濟商高速如銀練躍動于齊魯沃野。?這條凝結央地智慧、飽含創新基因、滿載為民初心的通衢大道,即將迎來通車的榮光,更將見證一個區域因路而興的壯闊未來。濟商高速所承載的“合作密碼”“創新實踐”與“使命擔當”,必將為高質量推進“交通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力,繪就更加輝煌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