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8月7日晚,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遭遇強降雨天氣,導致多地發生嚴重山洪災害,大量群眾被困,道路、房屋、供電線路受損。8日,中國能建甘肅院聞“汛”而動,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緊急調派兩批水文氣象、巖土和航測等專業人員配合應急管理部工作組趕赴重災區馬坡鄉馬蓮灘村、舊莊村等受災最嚴重地區開展搶險救災。
“沒人比我更熟悉這里地形,讓我上”
蘭大畢業,從事巖土地質專業20多年的侯鵬博,當聽到需要巖土地質專業的技術人員時,第一批就踴躍報名。“沒人比我更熟悉這里地形,讓我上。”侯鵬博道。
侯鵬博在受災現場了解情況
“說實話,從事專業這么多年,我想到這次山洪及泥石流災害這么厲害,這么嚴重,原本河道排水渠、泄洪溝,如今變成了幾十甚至百米寬的石灘,到處都是直徑幾十公分乃至數米的石頭,到處都遺留下洪水沖刷的印記,倒塌沖毀的房屋、橫七豎八的樹木、攔腰截斷的道路、壓成鐵片的車輛……不敢想象當時山洪及泥石流多么肆虐無情。”侯鵬博穿著雨鞋,在齊膝的泥潭中感嘆道!
災區的交通、通信幾乎癱瘓,由于山洪及泥石流沖擊,多條通信線、道路被沖斷,與外界的聯系受阻,這也給救災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侯鵬博與其他專家一起,徒步數公里才進入重災區,利用馬蓮灘村、舊莊溝村以及新窯灣三條河流的主要災害區域原有航測數據,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和次生風險。在烈日下,他們穿著外業工作服,背著沉重的設備,相互配合穿梭在廢墟和石灘之間,汗水瞬間濕透他們的衣衫,但他們沒有絲毫抱怨,一心只想著為災區人民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沒人比我更體會到這種感受,讓我去”
“我是積石山人,2023年12月家鄉發生6.2級地震,在那時我就真切地感受到,與時間賽跑不是一句空話。在救災過程中,四面八方涌來的善舉和善意,千言萬謝鐫刻在每一個積石山人的心中,沒有人比我更理解、體會到這種心情,所以當勘測部報名到榆中縣增援航測團隊時,我真的早就想好了,內心沒有一絲猶豫,馬上報名第二批,讓我去,能用學到的航測專業知識幫助榆中縣災后重建,我感到驕傲。”張維強堅定地說。
張維強(右二)做無人機飛行前的檢查調試工作
時間就是命令,張維強和航測團隊同事們爭分奪秒,利用難得的晴朗天氣,對馬蓮灘村、舊莊溝村以及新窯灣的主要三條河流災害區域進行航測拍攝,通過多旋翼無人機和激光雷達等先進設備,快速獲取泥石流物源分布、堆積范圍等關鍵數據。三天災區航飛300萬平方米,航測數據存儲達到25.4G,他和同事們用專業和認真,為進一步提升災情研判的精準度和后續災害治理提供直觀、科學的數據依據。
災難的陰霾或許會短暫籠罩大地,讓家園蒙塵、人心沉重,但那些穿越泥濘的援手、跨越距離的牽掛,張維強和航測團隊同事們相互并肩作業的身影、于絕境里傳遞了暖意,恰是驅散絕望的光。這束光,終將托舉起榆中災區重建的希望,讓生活重回正軌,讓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
“沒人比我更熟悉這種道路,讓我來”
“這哪有路啊……”綜合服務部楊勇心里默默犯嘀咕,抹了把臉上的汗,持續小心謹慎駕駛。此刻,“安全送達”這四個字像重錘一樣,在他心里反復敲打著。駕駛時他仔細觀察四周,每一處山洪及泥石流沖刷的坑洼、每一塊隨洪水而來的碎石,都不放過。
楊勇在現場小心翼翼駕駛車輛
車輪碾過積水時濺起半米高的水花,車身隨著坑洼不停晃動,但他卻始終保持著穩穩的前進軌跡。楊勇的眼睛眨都不眨,全神貫注地判斷著路況。坐在副駕的安全管理部同事回想到,當時緊盯著他專注的臉頰,我也緊張到連贊嘆之詞,也一聲沒吭。“聽到綜服部車隊馬上安排去榆中救災的司機,一定要確保安全送達,我就舉手報名了,讓我來。”這是楊勇18年外業安全駕駛經驗攢下的底氣。
在他18年外業安全駕齡里,實戰參加過隴南“7·22”抗洪、積石山6.2級地震等救災工作,沒人比他更熟悉這種災后道路。
接到任務后,他井井有條在后備箱塞上礦泉水、餅干、面包,雨衣雨靴、救援拖車繩等應急用品,越野車駛上青蘭高速時,烏云從遠方翻涌而來,天色瞬間暗了下來,雨水又來了,越靠近受災核心區,路面越發泥濘,雙手握住的方向盤也比平時重了幾分,但他心里永遠有個信念,“一定把大家安全送達”。
在72小時里,侯鵬博的雙腳走過每一處松散的泥灘,張維強的無人機掠過每一片狼藉的洪流痕跡,楊勇的車輪碾過每一段泥濘的道路,沒有驚天動地豪言的他們,卻用多年的專業積淀,在災害現場筑起了一道有力的防線。
當通信信號重新閃爍,當救援物資陸續送達,當受災群眾全部安全轉移,用水供電恢復正常,這些穿梭在廢墟中的中國能建甘肅院抗洪救災身影終于能稍作喘息。
這場與時間的賽跑里,沒有孤軍奮戰的英雄,只有一群用專業與擔當托舉希望的普通人。他們帶著對生命的珍視,在72小時的極限挑戰中,為災區播下了重建的種子,將照亮每一條修復的道路,每一間重建的房屋。